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華爾街黑石雙雄

《商界名家》2007年07月

 不少人將名播天下的美國企業——黑石看成是一家投資公司,其實不然。在華爾街,同樣以黑石命名的金融公司有兩家:史蒂夫· 施瓦茨曼(Stephen A. Schwarzman)領軍的黑石集團(Black Stone)和勞倫斯·芬克執舵的貝萊德公司(BlackRock)。前者是高居世界王者位置的私募基金公司,後者則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資産管理企業。

  一個公司孕育兩大巨頭

 從哈佛畢業的施瓦茨曼僅在一家小公司幹了兩個月後就跳槽到當時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在這裏,施瓦茨曼31歲時就升任爲公司的合夥人,成爲當時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輕的合夥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因為,當時擔任雷曼兄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皮特·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不僅對施瓦茨曼非常賞識, 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還建立了十分不錯的私人友誼。然而,雷曼兄弟不久之後爆發的蕭牆之亂打斷了施瓦茨曼的商業人生軌跡。離開雷曼兄弟時,施瓦茨曼慶幸自己的銀行賬戶上已經積累起了20萬美元,他和彼得森合資成立一家小型併購公司。由於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別嵌著德文中“黑色”和希臘文中“石頭”的 詞義,爲了表示對兩人祖籍的一種紀念,他們就將自己的新公司取名爲“黑石”。

 在施瓦茨曼看來,自己主張成立併購公司不是沒有道理的,在華爾街,當時以雷諾·納比斯科公司槓桿收購案爲代表的收購狂潮一浪高過一浪,並且那些戰略買家幾乎都賺得盆滿缽盈,施瓦茨曼無疑也想創造以小博大的奇蹟。然而,就憑黑石這一無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誰會輕易把動輒數千萬美元的大單交給一個無名 之輩呢?在開張幾個月僅僅接收了一小單生意後,施瓦茨曼決定借雞生蛋,創立私募基金。

 在當時私募基金被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視爲旁門左道的華爾街,像黑石這樣的新基金公司想要打開局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倔強的施瓦茨曼只能硬著頭皮 一家接著一家地敲開他自己認為可能投錢的客戶的大門,但其間卻吃了無數次的閉門羹。“被我們視爲最可能點頭的19家客戶,一個個拒絕我們,總共有488個 潛在投資人拒絕我們。”史蒂夫·施瓦茨曼回憶說。蒼天不負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誠和抱負所打動,美國保險及證券巨頭保德信公司決定嘗試性投下1 億美元,正是這筆錢讓後來者看到了黑石的潛力。不久之後,通用電氣總裁傑克·韋爾奇也入夥了。黑石集團的第一隻基金吸引了32 個投資人,包括大都會人壽、通用電氣、日本日興證券等。

 目前,黑石已經擁有52 個合夥人和750名雇員,每年有超過850億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團旗下47家公司若結合起來可以逼近《財富》500強的前20名,成為當今華爾街增長勢 頭最迅猛的金融王國。當然,令施瓦茨曼感到最愜意的是,自己再也不會爲尋找1000萬美元投資而四處奔波,相反,那些攜帶幾億美元的投資者會主動找上門來。

 成就了黑石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說施瓦茨曼單從迴圈的基本投資報酬中每年就可以把5,000萬美元搬回家,他的個人財富據預計已經超過30億 美元。不久前,《財富》雜誌評出了2006年度最有權力的31位風雲人物,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於他控制著華爾街最熱門的公司,《財富》雜誌將其響亮地譽 爲“華爾街新一代領軍人物”。

  創立貝萊德(BlackRock)的勞倫斯·芬克命運多舛

 與施瓦茨曼順利創業相比,勞倫斯·芬克(Lawrence Fink)就顯得有些大起大落,並最終脫穎于施瓦茨曼的黑石集團。

  加利福尼亞大學MBA畢業後,經一位教授的推薦,芬克進入了當時作為華爾街老牌的第一波士頓銀行,幹起了當時許多人並不願意幹的房地産抵押債券交易員。當時的房地産抵押債券剛剛誕生,經營市場非常狹小,但許多保險公司和銀行出於規避風險的需要都試圖減少手中持有的抵押債權。看準機會的芬克大膽向公司請纓,要求組織一支特別團隊定向研究和開發市場。一個星期之後,由芬克團隊發明的房地産抵押貸款債權憑證(CMO)業務面世,這種將債券的本金與利息拆解後重組,形成更多樣化、流動性更佳的債券商品,剛好契合當時退休基金經理人的投資需要,並在3年不到的時間發展成爲美國房貸債券市場的主流商品。 而當時芬克服務的第一波士頓銀行也因爲此項業務的開拓有了近百萬美元的進賬,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嶄露頭角的芬克得到上司的極大賞識,進入第一波士頓的第二年,芬克就被調到了固定收益證券部門,負責當時非常新興的分期貸款抵押債券 (MBS)。而就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芬克就把這個産品變成了第一波士頓的拳頭産品,並爲公司創造460萬美元的營收,其中有一個季度竟創造了130萬美元的盈利記錄。而在此之前,第一波士頓銀行沒有出現第二人。一時間,芬克成了第一波士頓的超級賺錢機器,並被破例提升成爲第一波士頓歷史上最年輕的合夥人,當時他只有28歲。

 作爲一種特殊獎勵,第一波士頓銀行除了為芬克留出合夥人的位置之外,公司董事會還給芬克放了一段出外旅遊的長假。但天有不測風雲,等到芬克 的快樂旅行結束,命運女神就跟他開了一個幾乎讓他致命的玩笑。1986年,芬克領導的債券部門在一樁高風險交易中押上大注,但由於受美國政府金融政策全面收縮的影響,結果慘賠100萬美元。一夜間,資本市場上的小金童失去了頭上的耀眼光環,第一波士頓也很快對芬克作出了解職的決定。

 一次偶然的機會,失業後的芬克看到一則後來決定他人生命運的招聘廣告。第二天,他就敲開風險投資商黑石集團(Black Stone)的大門。當時的黑石集團成立不到兩年,是一家註冊資本僅40萬美元的小型並購公司,其創始人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也急需在華爾街搜羅到一些頂尖金融人才,而芬克的不請自至自然讓他們喜出望外。

 來到黑石集團的第二年,芬克憑藉著自己在債券行業浸淫多年的獨到眼光向公司提出了成立金融管理公司的建議,並在得到同意後迅速策劃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營銷方案,芬克也被任命爲新公司的董事長(註:1988年, 成立Blackstone Financial Management). 1992, Blackstone Financial Management公司正式從黑石集團分離,芬克帶著八位合夥人開始單幹,後來芬克將公司命名爲貝萊德 (BlackRock)。關於貝萊德從黑石集團最終脫離的原因,華爾街流傳著這樣一種版本,即芬克和貝萊德公司其他合夥人不喜歡黑石集團對他們的業務說三道四,黑石公司一再強調它的董事會完全獨立運作。


 不過,無論外界如何評價,事實證明芬克當時抉擇的正確性。自獨立運營至今,貝萊德公司已經連續18年保持驚人的增長。貝萊德從最初的八位創始人發展到一家擁有1,500多名員工、管理資産1兆美元的超級資産管理公司。而在35歲時,芬克就被《華爾街日報》選爲“商界明日之星。”

  個人魅力空前絕後

 黑石的員工都尊稱施瓦茨曼爲“精神教父”,而能夠得到這樣一個集體封號,施瓦茨曼當然知道其中的別樣滋味。在黑石成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施瓦茨曼與其他曾經的合夥人並不總是那麽容易找到默契,有人調侃說曾經因為與施瓦茨曼産生口角而與“黑石”分道揚鑣的合夥人可以組成一支華爾街的“明星棒球 隊”,其中也囊括了許多業界“顯赫’人物的名字。有一個曾經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場景的人回憶:”當時雙方吼聲連連、咒駡不斷,那真是我平生在華爾街所見 最厲害的一次爭吵。“然而,正如”黑石“從上世紀80年代一路走來經歷了不少風雨一樣,施瓦茨曼也從昔日的幼稚與莽撞中一步步逐漸成長爲了一名成熟的企業家。

 因此,當美國《財富》雜誌記者單刀直入向施瓦茨曼問起那些與前合夥人發生口角的歷史時,施瓦茨曼也毫不隱晦地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 了。但從那時候起,我真的已經變成熟了很多。“的確,今天的施瓦茨曼總是以謙謙君子的形象出現在衆人面前,每當遇到可能與合夥人發生爭執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會以笑臉相陪,甚至他還會將那些工作中發生過不愉快的合作者請到自己在曼哈頓區公園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海濱別墅度周末,讓金髮美貌的第二任妻子爲同事們親自下廚做菜。“黑石需要一種團隊共用精神”,施瓦茨曼這樣解釋自己的變化。

 除了從不缺席周一的例會外,施瓦茨曼還是每一個會議發言者的忠實聽衆。一個為與會者十分熟悉的場景是,每當會議分組表決時,施瓦茨曼就會靜靜坐 在一旁,如果要插話或者不贊成某一看法,此時的施瓦茨曼從不提高嗓門,而是以其泰然甚至迷人的談吐讓人折服。“要是我生氣,那顯而易見,”施瓦茨曼說, “我不必說太多。”

 其實,施瓦茨曼的領袖才能和人格魅力並不僅僅表現在公司內部,其在業界的良好口碑也是衆人皆曉,由此施瓦茨曼也爲自己贏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師” 的雅號。在黑石集團的早期,整個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敵意並購策略,但就是從這時起,施瓦茨曼爲黑石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不做敵意收購。史蒂夫·施瓦茨 曼認爲:“敵意收購往往是一個把收購成本無限制提高的過程,入侵者要應對可能出現的毒丸計劃、黃金降落傘或者白衣騎士,而被侵略者為求自保,往往啓動槓桿 收購,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債務猛增。我們認爲,和每一筆收購生意中的關聯公司保持友善的關係相當重要,甚至我們可以放棄某些已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正是在過去22年中一貫秉持非敵意收購這一標誌性策略,黑石成爲了一個連對手都願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購飛思卡爾(freescale)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施瓦茨曼收購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繹。飛思卡爾是曾經隸屬摩托羅拉的晶片生産商,此前,摩托羅拉在分拆其晶片業務過程中將一部分股權出售給KKR。同行是冤家。面對著黑石抛出的收購邀約,KKR在當初總是處處下絆使拐。為了既不影響收購進程又不違背自己的行爲準則,施瓦茨曼無數次地敲開KKR總裁亨利·克雷維斯辦公室的大門,而就在 這兩位國際級私募基金大佬友善與寬鬆的交談中,黑石集團最終以176億美元的適中價格將飛思卡爾攬入懷中。

 無論是在華爾街還是在貝萊德公司內部,勞倫斯·芬克的睿智和勤勉亦被傳爲美談。華爾街的同行認為他擁有最敏銳的頭腦。美林公司首席執行官奧尼爾如此描述他:“他的眼睛中閃現著靈光,思維敏捷,富有天賦。雖然這種天賦不同于鋼琴家馬友友,但他能洞悉任何資本市場上的奇異現象。”不過,每每聽到這些好聽的話,芬克總是噗嗤一笑,因爲他不相信自己長著與別人不一樣的腦袋,而對於自己的踏實和勤奮,芬克則毫不謙虛地笑納。

  除了每天早晨6點準時來到辦公室提前開始工作外,從不缺席周一的例會也是芬克爲自己確定的雷打不動的規矩,即便是在遙遠的法國公寓中度假,抑或在倫敦、東京出差公幹,他都會通過視頻鏡頭參加會議。會議通常從上午8 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將近下午下班,整個會議都是由芬克親自主持。通常,貝萊德公司的合夥人會圍坐在大圓桌周圍,後面坐的是會議遲到者以及級別稍低的投資經理。芬克爲會議制定的規則是,與會者講話都必須單刀直入,切中問題的要害,決不能兜圈子。而每到例會的那天,芬克就會讓秘書提前爲自己訂好外賣午餐。

  在貝萊德,員工們被鼓勵穿著商業休閒裝,但芬克仍然每天習慣繫著領帶工作,他說這樣能夠隨時以嚴整的形象出現在客戶面前。如今在芬克的客戶名單裏,你可以輕鬆地找到例如微軟公司、波音公司、福特汽車或者加州公衆退休福利系統這樣的名字。《華爾街日報》記者蘇珊普蓮據此寫道:“通過和這些客戶的緊 密聯繫,勞倫斯·芬克成爲華爾街的幕後推手之一,也無意中構成了華爾街‘權力午餐’風景線的一角。”

 嚴謹行爲和領袖魅力使芬克成爲了金融精英追求的模範。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彼得·費希爾離職後自動投到貝萊德公司門下並出任貝萊德在亞洲市場的負責人,所有貝萊德公司初創期的合夥人至今無一人要求撤資脫離,貝萊德公司的人員流動率遠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其實,芬克的攝人魅力遠不只表現在員工面前的言談舉止,而讓他最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在華爾街非常順暢與和諧的人脈關係。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格拉索遭遇彈劾後,芬克被華爾街所有的金融公司推舉為替交易所挑選繼任者的負責人,並最終不負眾望,將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約翰· 里德扶上馬背。當全球頂級獵頭公司——史賓沙管理顧問公司總裁托馬斯·內夫為摩根士丹利四處尋找新的CEO並親自致電芬克讓他考慮出任時,芬克不僅委婉謝 絕,而且還為前大摩首席執行官麥晉桁能夠返回原職頻繁地穿針引線,並最終促成了麥氏的光復。

  擴張手法不一而足

 喬納森·格雷是黑石集團房地産業務的高級執行董事——施瓦茨曼最爲欣賞的一名愛將,這位今年只有38歲就已經被華爾街描述為最聰明的房地産行業投資者,今天仍清楚地記得一天下班前被叫到CEO辦公室秘密口授作戰命令的情形:施瓦茨曼端坐在棕色的大擡椅上,手上夾著的雪茄冒出輕煙,神情嚴肅地對格雷說自己決定競購美國最大商業物業集團——權益寫字樓投資信託公司(EOP),要求格雷在三天之內拿出競購書。行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007年2月 9日,EOP順利地裝進了黑石的口袋。

 一個星期後,施瓦茨曼用自己六十歲生日的豪華大宴來慶祝黑石的勝利——收購金額達390億美元的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槓桿收購交易。

 所有當天參加生日慶典的金融界名流們一致讀懂了施瓦茨曼的心機——這位華爾街最具野心的CEO不會滿足過去10年內私募基金偏安資本市場一角的沈悶生態,並將刮起一陣又一陣的槓桿投資與收購風暴。

 22年來,施瓦茨曼已經將黑石打造成了私募基金、房地産和企業債務管理等綜合性金融品牌。資料表明,單單在房地産業務和私募基金業務兩個部門,黑石集團過去5年的每年投資收益率都保持在30%以上,如此豐厚的投資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資人急於入夥。單單在2006 年,黑石集團就新募集了156 億美元,成爲全球最大的收購基金。目前黑石集團正在募集一筆規模爲200億美元的收購基金、一隻規模爲100億美元的房地産基金,商業銀行也樂於提供4倍資産的貸款,黑石集團手中可運用的資金高達1250億美元。

 已經上膛的子彈隨時準備擊中目標。就在日前,黑石宣佈計劃以155億美元收購著名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母公司杜莎集團。該收購將與黑石集團本身擁有的默林集團及加達雲霄樂園進行合併,若能順利完成,黑石將成為全球僅次於迪斯尼的第二大旅遊景點營運商。

 無獨有偶,黑石在近期盯上了克萊斯勒公司,並正與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就收購或結成某種形式的聯盟進行積極的磋商。施瓦茨曼將這些即將上桌的盤中大餐稱為“太空體驗”,其語中之意表明黑石應當登上一個更高的高度。

  好事古難全。施瓦茨曼最不滿自己的恐怕還是黑石集團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的無所作為。雖然黑石兩年前就在印度孟買設立其在亞洲的第一個辦事處,也於去年在香港設立負責對沖基金運作的機構,但至今卻沒有任何起色。因此,在施瓦茨曼的直接操盤下,黑石集團最近出高價聘請了前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出任黑石高級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主席職務。

 “重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內地經濟的持續增長意義重大,黑石希望能積極地參與這一進程。”施瓦茨曼說這話時,其眼中流溢出的淡藍色目光已經飄向了大洋西岸的那塊神奇土地。

 通過併購實現與出色的股票基金管理公司合作以擴大黑石公司的規模,是剛剛過去的一年中芬克重點思考的問題。聞到腥味的摩根士丹利CEO麥晉桁提前向芬克抛出繡球。當時摩根士丹利提出兩套方案:收購或者將基金部門與貝萊德公司合併;成立的新公司由摩根士丹利控制。而且論麥晉桁與芬克之間不錯的私交 關係,摩根士丹利相信這樁買賣定成無疑。不過,幾乎在麥晉桁向芬克開出並購要約的同時,美林的CEO斯坦尼·奧尼爾也主動提出與芬克合併業務的要求。

 如果從貝萊德公司未來股票投資業務和國際業務的發展來看,美林證券在和摩根士丹利的競爭中並不具有壓倒性優勢。但芬克的最終決定就是出人意外,選擇與奧尼爾的合作和拒絕麥晉桁的要求。

 可能到現在麥晉桁並不明白自己在與奧尼爾的競爭中失利的真正原因。與摩根士丹利提出的併購方案不同,美林向貝萊德提出的併購條件是,以占新貝萊德 60%資産的美林資産管理部,換取新貝萊德49.8%的股份並且簽訂3年後降低股權的條款。這就意味著美林只是新貝萊德的參股股東之一,並沒有摩根士丹利一再強調要掌握新公司控股權的霸氣,而這恰恰是芬克最爲反感的地方。“與美林合併的貝萊德並不是美林的子公司”,這個後來芬克向媒體不斷強調的觀點無疑是要外界知道:貝萊德是貝萊德自己的公司,是芬克和合夥人的公司,不由其他利益集團控制。

 作出決定的芬克在2006年9月快速實現與美林的合作。貝萊德在這場交易中實施一個近乎完美的“一石三鳥”計劃:一方面削減了PNC公司對貝萊德公司的控制權,使其股份由原來的70%下降到35%(1995年PNC以62%股權入股貝萊德公司),而且一旦董事會判決PNC對新貝萊德不利,它就必須全部出賣所持有的貝萊德股份;同時,美林證券雖向新公司投入60%的資産,但卻只得到了49.8%的股份。此外,新公司將在貝萊德的名下運行,芬克出任新公司 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終於擺脫了強權股東的威脅,他的投資理念也將在新貝萊德得到最完美的展現。合併後的貝萊德公司也從美國第三大債券管理公司 躍升爲全球最大的公開上市資産管理公司,資産管理規模接近1兆美元。

  之所以芬克急切與美林這樣的華爾街金融巨頭牽手合作,完全出於他對貝萊德在金融市場中競爭狀況分析的直接結果。黑石的兩位老對手——西部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和太平洋資産管理公司已經分別與花旗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展開資産管理業務的深度合作,但貝萊德卻被《商業周刊》嘲弄爲“沈默的巨人”,這讓芬克聽上去十分地不快。

 更要緊的是,貝萊德在投資組合上一向偏重於固定收益産品,甚至過度偏向債券。相對於固定收益産品3,210億美元的規模,貝萊德只有440億股票投資規模。 利率和債券價格往往反方向波動,中長期債券對利率的變化更爲敏感。過去兩年中,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7次加息,國際市場上能源和貴金屬價格飛漲,原材料短缺現象也將長期持續下去。這種局面極有可能引致美國國內的中長期利率上漲,而與此緊密相關的中長期國債的價格優勢就會被無情擠掉。對於十分注重風險的芬克而言,如此潛藏的危機不能不是一塊心病。而尋求與股票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就可以在快速提升貝萊德股票投資比例的過程中達到分散債券投資風險的直接目的。

 進一步分析可知,與貝萊德公司在美國國內的債券市場頤指氣使完全不同,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程度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特別是貝萊德公司原本擅長的債券投資市場在遠東尤其是中國的發展緩慢,成熟的資本市場又很難找到極大的利潤空間。所以芬克一直都在考慮,借助併購國際知名企業,以得到更大的國際市場平台以及國際營銷網路。

 而一個外界可能並不注意的細節是,與美林合併後的新貝萊德在美國本土提供服務時以貝萊德的名稱出現,但在海外市場則使用美林品牌。對此芬克的解釋是,“我期待擴展我們在股票領域的版圖,完美應該變得更加國際化。就像玩跳背遊戲一樣,我們現在確實花了很大的代價,但是過了六七年之後,我們的收益就將成倍猛漲。”目前,新貝萊德4500名員工中,1/3以上調整到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工作,分別設立於美國、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投資中心,為來自50多個國家的客戶提供服務。新的陣容凸現了芬克進入國際金融零售市場的勃勃野心。

大宇神話的崩壞

《環球時報》 ( 2006-06-07 13)

  這是一個擁有無比輝煌經歷的家族,不到20年將一間5個人的小公司打造成韓國第二大企業﹔這個家族曾創造出600多億美元的總資產,卻也創下了韓國歷史上金額最大的商業破產案;這個家族同樣難逃命運的怪圈,被視為民族英雄的父親最終淪為經濟罪犯,才華橫溢的兒子被飛來橫禍奪去性命……當韓國前大宇集團會長金宇中在法庭上黯然接受10年監禁、20多萬億韓元(約1000韓元合1美元)罰金的現實時,也親手終結了自己創造的“神話”。大宇家族,以其大起大落的戲劇人生在韓國經濟史上書寫了難以磨滅的一筆。這個家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都是韓國人關心的話題。

  締造“大宇神話”

  金宇中是韓國經濟走向世界最關鍵的人物之一,曾被譽為韓國“世界經營”的先導者,給整整一代韓國人帶來過勇氣和希望。

  1936年12月,金宇中出生於韓國大邱市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位中學校長,曾兼任大學 教授,母親也受過高等教育。朝鮮戰爭的爆發摧毀了這個原本平靜的小康之家。父親在戰亂中死去,養家糊口的重擔落在了14歲的金宇中身上。他賣過自製冷飲、蘿蔔,後來又找到一份報童的工作,少年金宇中的商業天賦也隨之顯現出來。與大多數報童不同,他沒有選擇人流量大的市場,卻跑到偏遠的聚集著北方難民的市場賣報,因為渴望得到故鄉消息的人更愛看報。賣一份報收一份錢幾乎是全世界報童的唯一賣報模式,金宇中卻認為這樣做太浪費時間,為了搶先賣出報紙,他每天取到報紙後,就迅速發給面熟的老顧客,發完才回過頭來逐個收錢。就這樣,金宇中成了大邱無人不曉的報童。

  20歲那年,金宇中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鄰居金容順漢城實業株式會社的社長,他很早就看準金宇中的才華。在金容順的資助下,金宇中從延世大學商經學院經濟系畢業,然後順理成章地進入漢城實業株式會社工作,並到東南亞國家深造。1967年,金宇中與朋友合夥創辦了自己的“大宇實業株式會社”。起初,公司僅有5個職員、不到1萬美元。但7年之內,他就使大宇的資本比創業時增加了800倍。此後,他陸續涉足重工業、建築、電子、金融、化學、汽車、造船等領域,把大宇建成一個綜合性大企業集團。到1986年,大宇已擁有27個子集團,8.5萬名員工,67個海外分支機構,成為僅次於現代集團的韓國第二大財團,並躋身世界500強企業。

  即使在以工作狂聞名的韓國人中,金宇中也算得上是“超級工作狂”。據說,在工作的30多年裡,金宇中總共隻休息過兩天──一天是參加女兒的婚禮,另一天則是參加兒子的葬禮。他每天5點起床,深夜12點才睡覺。為提高工作效率,他規定在工作時間內不准召開任何會議,所有工作會議都在每天早晨6點准時召集,這個由他親自主持的會議被稱為“黎明會議”。大宇的飛速發展,正是源於金宇中這種勤奮和敢於開拓冒險的精神。

  仍被視為“英雄”

  然而,讓大宇帝國倒塌的,也是金宇中的冒險。從1993年起,大宇集團舉債在110個國家雇用了32萬名雇員,將攤子鋪到了幾乎所有產品行業,甚至種植利潤很低的釀酒的葡萄。然而,就在金宇中的世界經營之夢全面展開卻還未收益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大宇的債務危機隨之全面爆發。1999年,負債800億美元的大宇宣佈破產。金宇中則在某一天毫無徵兆地出走國外。一個輝煌的企業帝國就這樣灰飛煙滅。直到2005年,他才結束6年逃亡生涯,回國自首以換取心靈的安寧。

  金宇中出逃後,政府向他發出了全球通緝令,警方調查也陸續揭露他一手導演的韓國頭號財務黑幕。有人為他算了筆賬:涉案金額99萬億韓元,相當於韓國2001年的財政預算。如果按1萬韓元1張將這些紙幣一字排開,能繞地球40圈﹔按4820萬人口計算,每個韓國人能分到205萬韓元!7年來,如何評價金宇中一直是韓國人爭論的話題,捧之貶之都有,金宇中的人氣也依然很高。在去年韓國MBC電視台“誰是經濟領域首屈一指的英雄”的網上調查中,金宇中排名第四。

  女人重振輝煌

  與韓國財閥夫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傳統形象不同,金宇中的夫人鄭禧子是韓國經濟界公認的“女中豪傑”。她性格直爽,甚至有些火暴。她自己也承認,丈夫安靜沉默,自己卻是“有話憋不住的直桶子”。她曾私下表示,當“財閥夫人”並非其初衷,她不願意“隨時被媒體盜走私生活”。但邂逅金宇中後,本來在哈佛大學攻讀東方美術史的她,毅然為了愛人中途歸國。

  在大宇集團輝煌之時,鄭禧子擔任集團骨幹企業“大宇開發公司”董事長,同時兼任韓國希爾頓飯店董事長,與丈夫一起馳騁在生意場上。她從女性特有的視角,為丈夫提出過不少好建議,使大宇在企業界創造出不少“第一”,如“大宇一家人”概念,向海外派駐員工時鼓勵夫婦同行並大幅提高配偶補貼等。金宇中獨自出走國外後,鄭禧子一度難以承受打擊,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數次住院接受手術。有一些拍賣公司想借大宇破敗之機漁利,屢屢打電話詢問鄭禧子,是否准備拍賣收藏的藝術品。鄭禧子都明確地拒絕了,因為那些都是“金會長喜歡的藝術品”。

  獨自生活的鄭禧子開始調整自己的狀態。她學習鋼琴,因為“這是可以一個人玩的活動”,試著與年輕時代的好友相聚,從友情中尋找慰藉。於是,這個堅強的女性很快恢復了過來,並在商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目前,她擁有韓國幾家著名的高爾夫球場,以及頗具實力的“比爾高麗公司”,成了家族沒落後的頂樑柱。

  家族充滿悲劇

  和韓國其他幾大財閥家族一樣,大宇家族也沒有擺脫悲劇色彩。金宇中夫婦膝下共有3男1女,如今卻隻有1個兒子願意涉足家族事業。

  1990年,他們最鐘愛、看重的長子金善宰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留學期間遭遇車禍去世,年僅23歲。更令金宇中夫婦難以釋懷的是,金善宰是到機場送母親回國後駕車返回住所的路上遭遇不幸的。為紀念兒子,鄭禧子建立了“大宇財團基金”以及“善宰美術館”。38歲的次子金善協平日裡沉默寡言,卻與已故兄長很談得來,在感情上非常依戀哥哥。善宰去世後數年,他都無法從悲傷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但在大宇發生變故後,善協不得不打起精神,擔負起重振家族的責任。兩三年前,他開始涉足高爾夫球場和酒店的管理。韓國大財閥間有相互聯姻的傳統,金善協娶的是另一大財團錦湖產業已故會長朴定求的愛女,他的婚姻也成了重振大宇的希望之一。幼子金善容今年32歲。人們隻知道他畢業於母親的母校哈佛大學經濟系,早年還曾在越南經過商。不過現在,他為了准備博士論文已經停止了一切商業活動。

  與兒子們相比,金宇中的獨女、今年42歲的金善貞就是家族的另類了。她從小就不願意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下,想要“建立自己的天地”。盡管她繼承了父親在利水化學公司市價20億韓元的巨額股份,並嫁給利水集團的總裁,但她從未從商。專攻美術的她曾遵從母親的意願擔任“善宰美術館”副館長,但強烈的個性使她不甘心受母親擺布,最終還是選擇徹底離開大宇。如今,頗有造詣的金善貞是韓國美術學院的教授,並在業餘時間擔任韓國一些重要海外展覽活動的獨立策劃人,在圈內頗有名氣。

  沒有人統計過如今的大宇家族還有多少家產,但不少韓國媒體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宇家族仍擁有數千億韓元,包括鄭禧子的財產、兩個兒子名下的房地產及女兒所持的利水化學公司股份。此外,金家在美國波士頓有一所豪宅,在法國尼斯市有一塊不小的葡萄田,家裡還收藏有不少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大宇集團創辦人--金宇中返國歸案

《商界名家》 2005年09月號

文/ 特約記者 孟一凡

  他締造了大宇的神話,最終,他卻親手把它打破;他曾被看成民族英雄,最終,他卻成了經濟罪犯;他說過“榮譽的喪失意味著社會生命的死亡”,最終,他卻選擇了一種不名譽的方式離開——逃亡。現在,他帶著滿身傷痛、滿心疲乏回來了……

  6月14日淩晨2時30分,在越南河內飛往韓國的韓亞航空734次班機上,一位鬚髮皆白、面容憔悴的老人拒絕了乘務員送來的機餐,“我想去漢城喝一碗骨頭湯。”他說。這位老人便是大宇集團前總裁金宇中——韓國曾經的半神半人級人物,他正要結束他5年零8個月的海外逃亡生活,回到韓國,回到風暴的中心。

  與5年前出走時的悄無聲息不同,金宇中的歸來驚動了整個韓國,幾十名記者專程從韓國飛到河內去報導他回國的消息,金宇中登機時,記者們爲搶佔有利的拍攝位置,艙內甚至發生了騷亂。

  飛機降落後,金宇中被直接帶往拘留所,一個月後,他又從拘留所被帶往醫院。重病纏身 的金宇中說自己是只“正在死去的狐狸”,面對這樣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人們有太多感慨、太多疑問——大宇倒閉的背後有多少秘密?他爲什麽要逃亡,現在他油燈將盡,爲什麽又要回來面對反對者的尖銳批評和檢察官的嚴厲審訊?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麽,總統大赦還是終身監禁?

  大宇分崩離析的背後

  在回國的飛機上,金宇中曾對韓國KBS電視臺的記者說:“我願意揭開大宇倒閉背後的所有秘密。”而事實上,早在2年前,流亡的金宇中就曾接受《財富》雜誌的專訪,講述“大宇崩潰背後的政治陰謀以及管理失誤”。

  在那次訪問中,頹靡的金宇中顯得有些神情恍惚。一方面,他極力爲自己申辯:“也許最多5 年,人們將會明白,我並沒有犯錯誤,時間能證明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承認自己犯了致命的錯誤:“我最大的錯誤是過於野心勃勃,尤其是在汽車行業,我努力 乙太快的速度做太多的事情。”

  金宇中是有自知之明的,很小的時候,冒險與激進的因數在他身上就已經表露無遺——

  金宇中14歲的時候,父親在戰亂中死去,那之後,養家糊口的重擔便落在了金宇中的身上,報童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與大多數報童不同,金宇中沒有選擇人流量大、離報社近的西門市場賣報,反而選擇了偏遠的防川市場,因爲在那裏,渴望得到故鄉消 息的北方難民比當地人更愛看報。賣一份報收一份錢幾乎是全世界報童的唯一模式,金宇中卻認爲這樣做太浪費時間,爲了搶先一步賣出報紙,他想出了先看報後收 錢的辦法——每天取到報紙後,他就跑到防川市場把報紙迅速發給面熟的老顧客,發完才回過頭來逐個收錢。憑藉這個手段,金宇中成了大邱有名的報童,繼而成爲 10名賣報領班之一。

  同樣得益於冒險,金宇中在1年的時間裏,將一個連續虧損37年的國有企業韓國機械扭虧爲盈,又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使大宇成爲了緊隨現代及三星之後的韓國第三大財閥。

  “金宇中速度”曾經征服了許多人,英國《經濟學家》稱他爲“偉大的冒險家”,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理莫夫說他是“金可汗”,競爭對手讚他是一個勇於下大賭注的玩家,連金宇中本人也略有得意地說自己“在哪里都聞得到錢的味道”。然而,正所謂 “上帝要誰滅亡,必先讓他瘋狂”,金宇中敗也敗在“冒險”這兩個字上。

  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經營”的口號,那時候,大宇在海外的企業不過幾十家,5年後,大宇在全球110個國家擁有600多家企業。貪婪的大宇涉足太多的産業:汽車造船電視鋼琴航空配件光纜通訊等,無所不包,這其中,金宇中最大的夢想還是將大宇打造成世界汽車業的霸主。在歐美發達市場,大宇的競爭力不足,金宇中就採取了他一貫策略——佔領一個沒有競爭對手的新興市場,期望長期獲利,就這樣,大宇在波蘭烏克蘭伊朗越南印度等國家建立了多個汽車工廠。然而,就在金宇中的汽車之夢全面展開,但遠未産生利潤之時,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此時,為了給他的全球擴張行動提供資金,金宇中已借貸 200 億美元,大宇的債務危機全面爆發。“我想在 5 年內做到通常需要 10 到 15 年辦到的事情,” 金宇中說,“這是我的錯誤,爲了獲得規模效益,我們在沒有市場的地方投資,然後我們不得不想辦法賣掉這些汽車。”

  在政府的壓力下,大宇推出了一系列收縮計劃,出售從造船到酒店的多項業務。但金宇中在汽車業務上則加倍下注,不僅接管雙龍汽車三星汽車,而且繼續推進其成爲國際汽車巨頭的計劃。1999年初,大宇的規模超過三星躍居韓國第二,但其債務總額也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從300億美元迅速膨脹到600億美元,負債率達335%

  此時的金宇中身陷全球計劃中,已經無法抽身。“不能出售資産,因爲我們的大多數資産都在海外,”他說,“那些大的資産都是和外國政府的合資企業,所以我們不能說走就走。”

  大多數韓國人不相信政府會讓規模如此巨大的大宇倒閉。在韓國,工會的勢力龐大,大宇破産造成的失業會對政府造成極大壓力。而且金宇中與歷屆執政的政府高層領導都能夠保持良好的關係,他還出資贊助過金大中的總統競選,兩人關係非常密切。當人們都認爲金宇中這一次能夠再度獲得政府的幫助渡過難關時,政府,這個曾經支援他的強大後盾,截斷了他的融資通路。

  1998年,大宇的主貸款銀行——國有的韓國發展銀行(KDB)拒絕進一步追加貸款。大宇只得 靠大量發行高息債券和商業票據的方法融到135億美元的短期債務資金,隨後韓國政府又禁止這種大量發行“借條”的做法。1999年,金宇中用他的個人財 産進行抵押融資時,政府金融監管委員會公開警告全體國民注意防止可能存在的犯罪行為,大宇發行的債券也被列爲後保債券。金宇中拯救大宇的努力徹底失敗了。

  1999年8月,大宇宣告倒閉韓國政府接管大宇。大宇集團破産案也被認為是迄今爲止世界最大的破産案,大批職員丟掉了工作,37萬名大宇的股東也損失慘重,股票市值僅爲其高峰時的1/10。

  最渴望恢復名譽

  1989年,正是風光無限的時候,金宇中出版了一本名為《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的自傳,在書中,類似“榮譽的喪失意味著社會生命的死亡”的格言警句隨處可見,然而,誰也沒有想到,10年之後,金宇中選擇了一種不名譽的方式離開——逃亡。

  1999年10月,金宇中到中國煙台出席3家汽車配件廠的開業典禮後,沒有回韓國,而是去了日本東京,開始他的逃亡生活。1999年11月,他給全體員工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告別信,說大宇的問題讓他“全身疼痛”,他在“用一種不可接受的方式”處理這場危機。

  金宇中出走後,人們斥責他是騙子、是小偷。2001年,金宇中在海外逃亡期間,韓國高等檢察院起訴大宇集團的7名高管會計欺詐420億美元、非法從銀行貸款100億美元、違反外匯管理法向海外轉移資金240億美元等,缺席的金宇中雖然沒有被起訴,卻被認定爲主犯。

  金宇中成了一名逃犯,這讓他極度鬱悶,2003年,金宇中接受採訪時聲稱,他離開韓國不是因為要逃避起訴,而是應政府高官的要求。他說,當時的總統金大中和高級官員們勸他不要債務重組,承諾他不會因大宇倒閉而受到指控,並且還可以回來重新執掌汽車公司。“總統先生直接通過電話跟我說的。”金宇中說。

  這番表白在韓國掀起了軒然大波,主要由保守派控制的韓國主流報紙紛紛指責金大中政府在大宇破産案中進行了內幕操作。金大中沒有對此做任何表態,在2003年2月總統任期結束前的一段時間裏,金大中自己也深受助手和兩個兒子醜聞的困擾。

  在大宇破産後所做的有關調查中,金宇中的親信都堅持認為,金宇中之所以突然出走,是受到來自當時政府方面的壓力。他們甚至提出了當時青瓦台總統府秘書室長金重權和總統府經濟首席秘書李起浩等具體人名。

  在韓國經濟日報近期出版的一本新書——《金宇中背後的故事》中,作者甚至提出了一個 聳人聽聞的“陰謀論”——由於大宇曾在80年代同伊朗、90年代同伊拉克、利比亞有大量生意往來,這些都是令美國頭疼的國家,因此在金融危機中,美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韓國政府扼殺本身已經十分虛弱的大宇。

  總而言之,在金宇中逃亡的過程中,政府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尚不得而知,但卻頗值玩味。

  從某種角度來看,金宇中的逃亡生活相當得愜意。他先是住進了德國的一家醫院接受心臟病治療和胃癌手術的後遺症治療。2000年末,他攜夫人遊歷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在2001年初,他作為蘇丹總統奧馬爾的客人在蘇丹住了半年。儘管韓國政府聲稱要求國際刑警組織協助追捕金宇中,國際刑警組織也自稱發佈過國際通緝令,但似乎並沒有人認真執行,金宇中仍然自由地使用著他的韓國護照在歐亞之間往來。在越南,他還是享受著“國賓級”的待遇。

  然而,對金宇中來說,這樣閒適的生活遠不是什麽享受。即使在以工作狂衆多而聞名的韓國人中,金宇中仍可算得上是工作狂裏的超級工作狂。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在開始逃亡生活之前的30多年裏,金宇中總共只休息過兩天——一天是參加女兒的婚禮,另一天則是參加兒子的葬禮。1992年,一位小說家曾隨同金宇中做了一次跨越三大洲的商務旅行,“爲節省時間,金宇中壓縮飛行計劃。我們在亞洲入睡,醒來時已經飛到了歐洲。在歐洲入睡,醒來時已經到了非洲。那次旅程中,我在地上睡覺的天數還沒有在飛機上多。”

  忽然間,金宇中有了大把大把無所事事的時間,這讓他覺得無所適從。夢想的破滅、名譽的喪失更讓他覺得悲痛,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裏,金宇中切斷跟韓國的所有聯繫,不看報紙,甚至不跟留在漢城經營房地産生意的妻子聯絡。“我想忘掉一切。”他說。但很明顯,他無法做到。為此,他夜不能眠,在那些失眠的夜晚,他總是趴在他那台索尼筆記本旁玩圍棋遊戲。“我最想要的就是我的名譽。”他說。

  判刑?特赦?

  對於金宇中,恢復名譽的唯一途徑就是回到韓國並獲得特赦。

  6月14日回國後,金宇中馬上被韓國檢察機關帶走詢問,調查重點是會計欺詐、詐騙貸款以及向海外轉移資金。

  大宇的會計欺詐主要通過在集團內公司之間的資産交易偽造盈利數字。例如,在 1998年韓國深陷於戰後最嚴重金融危機時,大宇貿易大宇重工大宇電子公佈的合計年度淨利潤爲2.72億美元。但這三家公司有27億美元的收益是來自 於集團內部的資産交易,韓國政府的律師說,這些資産的實際價值要遠低得多,如果去掉這些通過內部資産交易炮製出來的利潤,這3家公司當年合計實際虧損24 億美元。

  此外,大宇還採用一些拙劣的手段掩蓋損失。大宇在烏克蘭投資2億美元興建汽車廠, 卻無法為這家工廠提供運營所需的配件,遭到烏克蘭政府的抱怨。大宇秘密地將韓國生産的汽車運到烏克蘭邊境,拆解後再送到廠裏重新裝配。通過這種虛假生産號稱取得了銷售收入和利潤,並以此非法獲取貸款。

  檢察官們還指控金宇中通過設在倫敦的名爲“英國金融中心”(BFC)的殼公司轉移資金。審計師表示,19年中進出該公司賬戶的總額爲200億美元。一些分析人士稱,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是由金宇中個人掌握的賄賂基金,用來向全球各地的政府官員、客戶公司和銀行的高管行賄。一位前大宇高管曾向美國《商業周刊》說:“金主席扛著成捆的鈔票到世界各地的新興市場爲大宇的專案遊說。”

  當然,更令韓國公衆關注的則是金宇中在韓國國內的賄賂行爲。金宇中曾以2億美金賄賂 1988年至1993年在位的韓國總統盧泰愚,後者總計6.5億美元的鉅額政治賄賂醜聞最終敗露。1995年,金宇中和其他8位商業領袖被判犯有行賄罪。 1996年,通過上訴,他和幾位CEO最終被判無罪,法院認定企業領導人爲了公司利益而採取的行爲不應由他們個人承擔責任。有傳聞說,在挽救大宇的過程 中,金宇中也曾花費鉅額資金“遊說”政客。

  據韓國聯合通訊社的報導,目前,金宇中已經基本承認上述指控,但否認轉移外匯用於私人目的。

  對於金宇中未來的命運,韓國國內兩派意見針鋒相對。

  金宇中回國當天,大批支持者和反對者趕到機場。幾個民間團體和部分大宇的前員工到機場抗議示威,要求起訴金宇中,不准特赦。示威者幾度和警察爆發衝突,機場一片混亂,場面相當火爆。反對者認為,金宇中應當為全球規模最大、給韓國國民造成 重大損失的大宇破産案負主要責任,入獄服刑。

  儘管已經逃亡多年,金宇中在韓國國內的人氣指數並不低。今年5月,韓國MBC電視臺做了一項關於“誰是經濟領域首屈一指的英雄”的網上調查,金宇中的排名是第四位。金宇中的支持者認爲,金宇中和大宇曾為韓國經濟起飛做出過重要貢獻,應免於起訴。很多金宇中的支持者仍將政府1998年掐斷大宇銀行資金來源視爲大宇破産的主因。

  韓國政府經常在重要的公共假日特赦罪犯,比如,今年5月15日的佛誕日,韓國總統盧武鉉就特赦了31名犯有受賄、財務欺詐以及涉嫌2002屆總統競選“黑金醜聞”的商人。金宇中的妻子及其支持者們也希望,金宇中能在8月15日韓國解放日這天得到赦免。

  對於金宇中,盧武鉉總統確實懷有同情之心。他將金宇中的處境概括爲:在巨大的成功和失敗的岔路上,曾獲大成功的人遭遇逆境而最終落魄。但是,盧武鉉否認在金宇中回國之前進行過秘密接觸,同時暗示相應的司法處理必須進行。

  無論是判刑還是特赦,與剛剛完成了對著名CEO審判的美、俄相比,韓國對商業人士的態度要友善得多。前期,美國紐約法院宣判世界通信公司的前CEO埃博斯25年徒刑,俄羅斯則判處尤科斯公司前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9年監禁。而2003年6 月,韓國最大的煉油商、著名財閥之一SK集團的董事長、前總統盧泰愚的女婿崔泰源因會計欺詐被判3年監禁,但只在監獄裏呆了3個月就出來了,並繼續擔任 SK集團的董事長。今年6月初,漢城上訴法庭維持了對崔泰源的有罪原判,但撤銷了他的3年監禁,稱他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起了關鍵作用。

  一位參與此次大宇案調查的證券律師李先生預測說:“幾乎可以肯定,金宇中將被判得很重,但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他可能未必會到監獄中服刑。”
=============================================
後記:
  2006年5月30日, 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以財務詐欺及挪用公款, 判處前大宇集團會長金宇中10年監禁, 並責令他賠償21.4兆韓圜, 並處以1,000萬韓圜的罰款. 但因個人健康因素而暫緩執行. 11月3日首爾高等法院駁回金宇中的上訴, 判處他八年六個月的徒刑, 罰金1,000萬韓圜及追繳17.9兆韓圜的資產. 之後獲總統盧武鉉特赦.

  2008年9月25日, 首爾地方法院判處金宇中18個月徒刑, 因企圖隱匿超過1,000億韓圜資產, 逃避數十億美元的罰款, 但考慮到他的健康因素緩刑兩年.

  2011年1月7日, 金宇中出席大宇造船海洋與中國遼寧省丹東日林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典禮. 目前大宇造船海洋的最大股東是債權銀行--
韓國產業銀行.